最近,宜家、科勒都收到了罚单,前者的原因是,宣传窗帘产品可以净化空气;后者起因于在门店安装摄像设备,采集进店顾客的人脸信息。
罚单都是上海的市场监管局开出,就两家公司被罚的原因来看,此前在行业里并不少见。
一旦全面追究,可能不少企业都会面临罚单。再次提醒,在日常的产品卖点提炼、市场宣传中,需要更加严谨。
空气净化的卖点还能不能打?
近日,宜家中国收到一张“罚单”,起因是在上海地铁投放“空气净化窗帘”灯箱广告,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属于虚假广告,要求停止发布相关广告,并处以罚金172万余元。
宜家被罚的事迅速登上了热搜,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事。
在北京商报的一篇报道里,展示了8月3日宜家发布的致歉声明,其中提到:
“GUNRID 古恩里德”窗帘产品广告宣传中所提及的空气净化功能是在限定的试验条件下针对特定目标污染物进行检测而得到的净化结果,在实际生活环境条件下净化效果可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宜家中国表示,对相关广告宣传中未能清晰注明"空气净化是基于限定条件的实验结果“这一疏忽深表歉意。
意思就是说,在实验室有效,但在生活环境中,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
在公开信息里,宜家曾对窗帘GUNRID进行介绍,该窗帘的表面有一层基于矿物质的光催化剂涂层,当接触到阳光或灯光,涂层就会被激活,对室内空气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净化。
据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调查,2020年8月29日至2020年10月13日期间,宜家在上海地铁灯箱和小红书APP对外发布,广告费用共计人民币575059.7元。
市场监管局的处理意见是:
广告中宣传的“空气净化”功能所依据的是在限定的试验条件下针对特定目标污染物对窗帘样品进行检测而得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净化结果的报告。而窗帘实际使用的生活环境条件与试验条件相差甚远,并不能有效发挥该窗帘的空气净化功能。
宜家中国将在限定的试验条件下针对特定目标污染物对窗帘样品进行检测所得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净化结果进行广告宣传,忽略了窗帘实际使用的生活环境条件,引起消费者误认为该窗帘无使用的限制条件、使用了该窗帘即可净化室内环境中的多种污染物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误导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
扼要来讲,就是宜家忽略了窗帘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会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广告法》里第四条第一款“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之规定。
大材研究注意到,近几年来,大量企业都在努力提升产品的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附加功能,尤其是对健康方面的技术非常重视,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抗菌、去甲醛、净化空气。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具、涂料、地板等,也在提净醛抗菌。
通常做法,一般都是在产品里增加一些材料,比如净醛抗菌的涂层,用来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然后推导出净化空气的能力。
那么甲醛去哪里了?是降解了,还是只是吸附到板材里了?这些问题细究起来,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扎实的技术依据、专利发明及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必须严谨对待。
那么,宜家宣传窗帘净化空气而收到罚单,是不是意味着这种卖点不能宣传了?
大材研究建议,认真阅读上海市场监管局给出的信息,要注意里面强调的“忽略实际使用的生活环境条件,误导消费者”,这样做是不行的。
那么,假如我们的产品确实通过材料、工艺等变化,在实验条件下实现了一定的去甲醛抗菌等功能,在宣传的时候,一定要把前提条件予以明确标注。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普遍是受到鼓励的,尤其是更环保、可再生、带来更美好居住条件的那些产品进步,更是值得赞许。
但在宣传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需要拿到专利证书,尤其是发明专利;
二是要拿到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给出的检测报告,要有第三方的可靠依据;
三是在宣传时注意边界与合规性,不能模糊掉某些功能生效的条件。
人脸信息采集需要经过同意
据中国网财经的报道,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因违法收集消费者人脸信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0万元,并责令改正。
时间是2020年2月25日,科勒与苏州万店掌合作,由后者提供全套摄像设备等硬件产品及软件系统,截至2021年3月15日,全国222家门店安装了565台由万店掌提供的摄像设备,当事人向万店掌支付了991674元。
这些设备会自动抓取到店人员的人脸信息,再将图片上传到万店掌租用的阿里云服务器,过算法计算筛除门店员工及重复进店的顾客,达到去重目的。
科勒再根据这个分析结果,精准统计客流,方便制定销售政策。但问题在于,并未取得消费者的明示或授权同意。
截至2021年3月15日,当事人共抓取了2202264条人脸信息。220多万条信息,从侧面反映出科勒的进店顾客量是非常可观的。
今年315的时候,央视曝光,科勒致歉,并安排门店连夜拆除摄像设备。
据大材研究的了解,近几年里,不少家居企业都想着搞人脸识别与顾客数据采集,并不仅仅是科勒在做,在家具、卖场、建材等行业里,一些企业在上马智慧门店里,就考虑到部署人脸识别与信息采集。
但问题是,都忽略了消费者的同意与授权。
放眼全行业,家居企业搞人脸信息采集的还算少数,其他行业的企业更热衷。
比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中,还有宝马4S店、精锐教育、时尚品牌MaxMara等企业。而提供服务的企业以万店掌、上海悠络客、广州雅量科技等为主。
那么,是不是就不能采集人脸信息了?是的,没有被采集者的同意,肯定不能采集。这个有明确规定,要想收集,就要获得授权同意。
所以,热闹许久的门店人脸识别与信息采集,没有满足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就不要再去做了,既损害消费者的隐私权,又伤害品牌声誉。
大材研究认为,要想精准了解顾客的信息,可能更多需要我们的终端一线人员,借助数字工具跟消费者沟通,通过云设计工具、客户管理系统等措施,实现理解、连接与持续激活客户的目标。